黄海之滨鹤鸣声声
□ 新华日报记者 王 静
“听,是鹤鸣声!”2月25日,记者走进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文简称“盐城珍禽保护区”),跟随保护区管理处资源管理与保护科科长李春荣,乘坐巡逻越野车深入保护区。眼前,金黄的芦苇随风摇曳,滩涂上的水洼在暖阳下波光粼粼,远处不时传来高亢清亮的鸟鸣声。
随着气温回升,丹顶鹤开始陆续踏上北迁的旅程。“丹顶鹤迁徙前会呼朋引伴,最近我们发现它们在上空盘旋鸣叫。2月19日,我们监测到第一批丹顶鹤北迁。”李春荣介绍,近年来在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数量稳定在400至600只之间,2024年12月的同步调查共监测到547只。
盐城珍禽保护区位于黄海之滨,涉及盐城沿海6个县(市、区),总面积达24.7万公顷,海岸线全长582公里,是丹顶鹤西部迁徙种群的主要越冬地。1983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这一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生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加强针对性巡护,防止偷猎行为,是保障丹顶鹤安全越冬的关键。”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鲁长虎介绍,2000年,在盐城珍禽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数量曾多达1128只,后因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数量一度减少。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保护区越冬丹顶鹤数量逐渐稳定。
行驶在巡护中心路上,两旁芦苇丛生,一些区域芦苇密集连片,遮挡住远处的黄海岸线,一些则经过人工修整,有水流穿过形成浅滩,一对丹顶鹤正在其中悠闲漫步。“丹顶鹤对栖息地的要求很高,既需要开阔的水面,也需要适度的隐蔽和充足的食物。保护区人为干扰较少,湿地芦苇等植物生长茂盛,但过于密集的植被反而不利于丹顶鹤等大型涉禽觅食。我们会在每年10月底丹顶鹤到来前,对栖息地进行近自然修复,包括植被控制、引水补湿、构造底栖生物环境以及地形调整等。”李春荣说,2024年盐城珍禽保护区共修复湿地约2.6万亩,治理互花米草5万余亩。
在近自然修复区,水塘中斑嘴鸭来回游动,白琵鹭低头觅食,浅滩上东方白鹳静静休憩,丹顶鹤优雅地梳理羽毛,远处鸬鹚集群站在退渔还湿后的围埂上,麋鹿群在芦苇荡中穿梭……盐城珍禽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栖息地,不仅是丹顶鹤越冬的家园,每年还有2000多万只候鸟迁飞经过,近百万只水禽在此越冬。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盐城珍禽保护区便是核心区域之一。为了防止偷猎、违规开发,除了人工日常巡护,2022年保护区还加装了46个高空摄像头,并运用无人机等技术,加强湿地管护。
人工繁育也是缓解丹顶鹤野生种群濒危状况的重要手段。1986年,黑龙江姑娘徐秀娟带着3颗鹤蛋来到盐城,首次在越冬地成功孵化丹顶鹤,开启了保护区人工繁育的序幕。此后30多年间,盐城珍禽保护区的研究不断深入。2013年,由北京动物园牵头,多家单位合作,率先在盐城珍禽保护区和黑龙江林甸开展丹顶鹤野化放归工作。2017年,监测到放归丹顶鹤与野外种群成功配对并繁育后代,标志着野化放归取得重要突破。
“2024年,我们人工繁育了61只丹顶鹤。随着技术日益成熟,保护区内人工种群数量快速增长,2018年也开始实施野化放归,希望这些人工繁育的丹顶鹤能够融入野生种群。”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保育部副主任姜官宏介绍,“我们为放归丹顶鹤佩戴环志,目前已有放归个体与野生丹顶鹤成功配对。”总结历年经验,盐城珍禽保护区形成了包括丹顶鹤繁育、野化、监测、救护等在内的一系列技术规程,并于2024年10月成功申报全国团体标准,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丹顶鹤保护是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地处江淮下游,跨江滨海,江苏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全省现有天然分布的陆栖脊椎动物628种、野生高等植物37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13种。江苏的保护成效让世界瞩目——39头从英国引入的麋鹿,在盐城大丰滩涂形成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常熟市、盐城市相继荣膺“国际湿地城市”,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的世界自然遗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