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杨士莪:为国“听海”之声 奏响“强国”之声
“时代楷模”杨士莪:为国“听海”奉献一辈子。烨烨其士,护千桅篷帆守镇疆海;菁菁者莪,开一派学问听寻水声。党员干部要向杨士莪学习致敬,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以一往无前的拼搏姿态、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忠心耿耿对党、初心漫漫为民、信心满满干事,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作表率、当先锋,奋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贡献力量。
致敬“一心一意跟党走”赤胆忠心,听“愿得此身长报国”的信仰之声,奏“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忠诚之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杨士莪从小在战乱中流离辗转,练就了如莪草一般顽强不屈的性格,也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颗报国强国的种子。为此,他自力更生,潜心攻关,筚路蓝缕启山林,70余年如一日不忘初心、扎根海洋,在水声领域取得一系列颠覆性成果,为我国水下兵器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铸就了“水下长城”。对党忠诚老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党员干部要向杨士莪院士致敬,时刻铭记“国之所需,吾之所向”,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自觉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之中,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永葆爱党爱国之情,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一心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自觉做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的合格党员。
致敬“一枝一叶总关情”滚烫初心,听“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之声,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直到耄耋之年,杨士莪院士仍然坚持站着给学生们上课,为莘莘学子传道受业解惑,引导教育学生在研究上“站得住”、人生上“站得直”,被尊称为“一站到底院士”。他把“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作为座右铭,秉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理念,为我国水声工程事业发展壮大奋斗至生命结束,用一生践行奉献精神。党员干部要向杨士莪院士学习,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牢记使命,在岗位上忘我付出、倾情投入,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个人回报,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苦干实干扎根“祖国需要的地方”,把青春写在边疆戈壁、田间地头,将汗水挥洒在基层一线,用个人的“奉献值”拉高事业的“成效值”、报国的“行动值”与民的“幸福值”,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致敬“一步一印犇向前”干事信心,听“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担当之声,奏“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之声 。从中国水声科技初创到蓬勃发展到创新推动走向世界,杨士莪一直是排头兵、带头人。杨士莪在日记中写道:“科技的东西,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都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几十年来,杨士莪带领团队开创了“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研制、中国针对低噪声水洞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等多个壮举,年过花甲带队开启大型深海水声考察,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向深海跨越。党员干部要以杨士莪院士为榜样,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挺膺“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永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干劲,主动到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挺起担当作为的“硬脊梁”,胸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豪情,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惧“回头浪”、勇开“顶风船”,攻克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用奋斗书写青春,用奋斗成就未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农村局 党建办 徐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