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大捷到底意味着什么?
虽然不愿意,但是必须说,“中法战争清朝赢了”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中法战争中,清王朝并没有赢,准确的说,应该是在镇南关战役中,清王朝军队击败了进攻的法国军队,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也导致法国费理内阁倒台。但是面对整个中法战争的形势,清朝依然处于劣势。
在老将冯子材带领下,中国军队在镇南关重创法国军队,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也极大的提振了中国人的士气。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镇南关大捷并非中法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法国军队也没有因此被彻底击败。
镇南关大捷之后,中法战争的形势是:在海上,法国人占据绝对优势。法国舰队在几乎覆灭福建水师后,开始围攻台湾,孤悬海外的台湾虽然抵挡住了法国的进攻,但由于清廷没有可匹敌的现代海军,台湾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而所谓久守必失,台湾依然有陷落的危险。
展开全文
在陆地上,虽然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是此时作为镇南关大捷的主力,老将冯子材的军队和刘永福的黑旗军都伤亡惨重,已无力再战,而除此之外,持续的战争也使得清廷财政极为紧张。
作为敌人的法国陆军,此时仍拥有两万余兵力,再加上数量不小越南仆从军,和法国强于清军的精良装备,镇南关大捷之后,面对法军,清军依然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并非无可战之力,法军也有劳师远征的劣势,但清朝面临的形势也极不容乐观。而且,虽然镇南关大捷导致费理内阁倒台,但法国人并非想要结束战争,而是叫嚣着扩大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左宗棠等人坚持主战,但是一贯对列强畏惧有加、患有软骨病的清廷及李鸿章,又害怕持续的战争导致国内叛乱复起,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坚持“乘胜求和”。
与此同时,李鸿章等人坚持放弃越南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保台湾。因为此时,清廷没有现代化海军,孤悬海外的台湾在法国舰队的直接进攻之下危在旦夕。台湾是直接领土,而越南不过是藩属国,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李鸿章和清廷最终做出了“弃越南,保台湾”的决定。
评论